您当前的位置:滚动 > >正文
三问印度人口称雄

时间:2023-04-16 11:09:43   来源:正观新闻

印度街头

据多家媒体报道,一系列人口统计研究预测显示,印度人口将在4月中旬超过中国,增至14.1亿。联合国或将官宣,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资料图)

意料之中,因为早有机构数据预测;意料之外,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印度人口状况究竟如何,成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对其发展是利好还是利空?中国是否要为此感到担忧?人口浪潮对于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全球治理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潮新闻记者结合对经济学家管清友和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任远教授的采访,试着三问印度人口称雄这一大事件。

印度的人口形势究竟如何?

一提起印度,不少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辆摩托车载6、7个人,或者一辆车顶都挤满人的火车。印度人口总量跟中国差不多,但是国土面积却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人口确实稠密。

作为两个同样拥有深厚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能从世界格局的多轮洗牌中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两国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有数据显示,两国人口的世界占有率一直分别保持在18%—35%左右。

历史上,随着中国和印度朝代更迭和国家空间范围变化,中印两个大国人口数量总体呈现相互各有交替的情况。“从元明朝以来,中国基本维持大一统帝国面貌,明朝中后期中国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加上我国在上世纪比印度更早发生人口转变,人口转变进一步推动了20世纪我国人口从快速增长到增长放缓。中国人口数量在最近几百年来一直高于印度。”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告诉潮新闻记者。

这么多人,能养活吗?“大家会觉得人口多了之后,是不是粮食安全就是个问题,其实印度是个粮食生产大国。”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提醒。一个冷知识——印度虽然看起来地少人多,却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净出口国之一。印度的喜马拉雅山以南,除东、西高止山脉之外,全都是耕作区,甚至在印度大沙漠中都分布着大量的耕地。

印度是年轻的。联合国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全国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8岁,总体年龄结构呈现“洋葱状”。“印度人口结构还是比较好的,另外,印度的科技创新现在做的也非常好,都值得我们学习。”管清友提及印度的这两大优势,也是外部看好印度的两个典型理由。“印度的潜力令我兴奋,只要你告诉我印度有一个足够大的好项目,我现在就跳上飞机过去投资。”巴菲特如此形容印度的投资机会。

面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印度早在1952年就已经提出了人口控制计划,比中国足足早了差不多三十年,可谓是第一个开展计划生育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效果不佳,但加上受生育观念改变、养育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普及,近年来,女性的生育欲望逐渐降低。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2.3%,现在已经下降到不到1%,而每名印度妇女预期生育数量已从1972年的5.4人下降到现在的不到2.5人。

从同期比较,我国的数据更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增长率为-0.6%,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人。上述数据足以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率水平即便到了更替线以下,由于增长惯性,总数仍然保持增长。“印度人口之所以能超过中国,不是因为印度人‘能生’‘会生’,而是因为中国人口变动的基本态势随着更早的人口转变,更早地出现出生率下降,人口自然负增长。”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说。

印度加尔各答的火车和鲜花市场

印度能凭借“人口红利”一举超过中国吗?

《经济学人》不无忧虑地说,对中国来说,最大的痛苦可能是邻居印度作为超级大国的崛起。作者认为,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22》推算,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减少8%,而印度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64年将达到17亿的峰值,比中国高出近50%。这会让印度有更大底气主张自己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印度“争气”吗,真的能凭借“人口红利”一举超过中国吗?我们用几组数据来说话。

经济总量上,1978年以来,印度和中国的人口数量差距从未拉大,3亿缺口一直在缩小,然而GDP的鸿沟却越拉越大。1980年印度GDP约是我国的88%,2021年这个数字却变成了17.9%。

粮食问题上,中国耕地面积1.282亿公顷,印度耕地面积1.6亿公顷,比中国多了25%。

印度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拿了“天选之子”的剧本,却在全球饥饿指数报告中排在全球第107位,被纳入“重度饥饿”范畴,在整个亚洲仅高于阿富汗。

教育水平上,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25岁以上的印度人中,有46%没有完成小学教育。QS世界各国大学排名中,印度只有3所高校进入前200名,而中国有8所高校进入前200名,其中6所为前100名。

“不是说人越多,一个国家的经济就能发展得越好。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跟投资水平、劳动力资源利用、制度和政策、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有关。”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告诉记者,除了人口红利的有效加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尊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作用,激活人民群众发展创业的主动性,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吸纳了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国家经济快速增长。

相比之下,印度却没能充分地吃透“人口红利”。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显示,2021年3月印度的劳动参与率仅为40%。什么意思?也就是说10亿印度劳动人口中,只有4亿人在真正参与劳动。相比之下,这个数字在同期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达到60%,中国则高达66.8%。正因如此,印度也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有人口,无红利”。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排名中,印度还以2亿美元的微弱优势,力压中国排在第12位,中国则名列第13。40多年过去了,印度的GDP总量却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同样作为人口大国,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两国的经济实力差距为什么越拉越大?

首先,要从印度的产业结构说起。印度的产业结构是比较“奇特”的。印度产业结构并没有从第一产业转向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第二产业,而是直接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达55%,而第二产业的占比仅有20%,发展缓慢且基础较差。明明还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从产业结构占比来看,印度俨然一个“发达国家”。

这种产业结构,源于印度独特的发展策略,印度在清楚自身农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选择绕过制造业,直奔服务业驱动的发展模式。羸弱的工业化,造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湮没了“人口红利”。不仅没能发挥利用“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对印度来说还变成了“人口负担”。

其次,是没能激活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走上工业化的路子。印度虽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部分放开进口和外国投资,但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农业领域,并没瞄准服装、玩具、家具和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释放印度农村潜在劳动力资源,吃上“人口红利”。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释放农村地区劳动力,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些领域,劳动力优势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人口红利”展现出来,最后,大量人才外流拉低了印度的国际竞争力。IBM、微软、Alphabet、Twitter等一众美国高科技公司CEO,加上现任英国首相苏纳克等,印度移民或印度裔在国际上的耀眼程度远优于印度在国际舞台的表现。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最好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每年的3000多名毕业生中,大约有2000人赴海外就业或深造,高达80%流向国外,其中大多数人去了美国。有印度学者认为,历史上印度曾沦为大英帝国的“棉花殖民地”,现在则沦为美国的“人才殖民地”,由输送工业原料棉花变为输送人才。

当然,印度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莫迪执政以来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不过在外部全球产业链升级、亚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加剧,内部保护主义盛行、垄断政策干涉的局面下,“印度制造”并未有效将外国投资引入制造业,印度想要成为制造强国,任重道远。

“扫描”印度之后一个事实更加凸显:印度的崛起与否,不在于外界看好或看衰,而在于自身是否能抓住机遇、锐意改革、一跃而上。同样的,即便“人口红利期”关闭了,中国依然有大把机会用高质量发展,锁定所谓的”龙象之争”的主动权。正如李强总理在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所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人口浪潮如何影响全球治理格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窥全局者不能谋一领域,人口问题不止中印两国。将印度的人口形势“摁进”全球人口格局的大版图中,观察人口问题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影响,从而对全球治理作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去年,当地时间11月15日,随着菲律宾马尼拉市Dr. Jose Fabella纪念医院一名女婴的啼哭声响起,地球上第80亿个居民出生。

“80亿”,是一座重要里程碑。联合国预估,这一数字在今后几十年里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保持这个水平到2100年。

人口爆炸,既可能是红利,也可能是“盲盒”。要不要担心?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经济主任佩雷斯-西雷拉曾指出,目前全球拥有养活80亿人口所必需的资源,并且还可以承载数十亿人口的数量。

依靠科技进步,人类确实在不断突破此前预设的地球承载力。“如果我们优化目前的土地利用,可能还能多养活几十亿人口。”佩雷斯-西雷拉说。作为一个用世界7%土地养活世界21%人口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比如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取得的突破,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更有开“脑洞”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预言未来将会有1万亿地球人移民到太阳系。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热,则为人类画了一张机器人服务世界的“饼”。总之,继续突破“马尔萨斯陷阱”,人类应该有此信心。

但是就像中国老话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人多不可怕,人口格局能否可持续发展,还是要取决于能否在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资源分配中作出合理配置。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口浪潮的起落,既意味着“谁主沉浮”的角逐,也意味着文明进程的进退兴衰。根据《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一书总结,现代社会从起步至今人口浪潮的潮头最先涌向欧洲,也最先从这里衰退;继欧洲之后,亚洲接起新一轮潮头全速翻涌;近几十年,这个地区也开始戏剧性地退潮。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每一次潮头都会成就不同的国家。接下来呢?21世纪是“非洲世纪”。这句话不只是猜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人口的增长将越来越集中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大部分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2050年,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都将来自非洲大陆。

“人多力量大”的认识并不过时,人口格局依然深刻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各国埋头研究对非政策的时候,布局和较量已经悄然展开。

当然,人口问题中,不光有竞争的“争鸣”,更少不了合作的“和声”。增进国际间合作,共同面对人口格局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才是光明大道。

比如老龄化问题。老龄化而非人口增加才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人口变化”。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将从今年的7.83亿增加到2030年的10亿。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间合作,正在致力于将全球老龄化挑战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积极因素。

比如气候治理问题。就像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研究员休巴指出的,“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是由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我们的数量造成的”。地球的资源分配和气候治理承受巨大的压力是共同责任,不因为人口多寡而异, 也无法“个人自扫门前雪”。

比如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化带来空前便利和空前繁荣,也增加了文明的脆弱性。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灰犀牛”,在未来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如何防范应对,要好好思量。

统计数据中,时钟每走一秒,世界上会响起4.5名新生儿的啼哭。相比宇宙,每一个生命固然如蜉蝣般短暂,能够占据的资源也非常有限,但正是这样渺小的生命,创造了灿若繁星的人类文明。

作为对群体最负责任的物种,我们或许还是要不断重申一种认识,即人类每天都在以自己无法在短期内感知到的方式变化着、行动着,这些变化及之后的行动,将在未来一个世纪重塑人类世界。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标签:

精心推荐